郝景芳 科幻作家,雨果奖得主,童行书院创始人
从去年 ChatGPT 横空出世以来,有无数人站出来聊 AI 的划时代影响,或者谈人类被 AI 取代,或者谈 AI 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。但实际上,AI 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点,几乎没有人注意到。比如 AI 对家庭教育的作用。
01 人工智能时代的家庭教育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概念:微调。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大模型,像 ChatGPT 就是大模型,其他著名的大模型还包括国内的文心一言、智谱、Kimi、混元等,国外的 Gemini、Claude、Sora 等。每一个大模型都可以理解为一个超级 AI。 超级 AI 大模型可以回答很多问题,但少了精确性和个性化,于是在跟各行各业结合的时候,都需要进行行业精细学习,我们一般称之为微调。举个例子,超级 AI 可以回答一般的法律 问题,但一家律师事务所如果想用它给客户咨询,还需要用自己律所的大量案例细节对它进行精细化训练。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?其实,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就是对孩子进行微调。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,她说她三岁半的小女儿经常说出一些让她意想不到的很成熟的话,对一些问题讲得头头是道,说得有理有据。朋友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这些话,不知道孩子是从哪儿学的。 我:很多人有个误区,认为孩子说出来的话,要么是爸爸妈妈教的,要么是别人教的。如果孩子说出一些家人没教过的话,家长就很惊讶:你是跟谁学的?其实,孩子说的话不需要有人教,很多话就是孩子自己说出来的。 朋友:这么小也会自己想出这么成熟的话吗? 我:不要小看孩子,每个孩子都是生下来就自带大模型的,他们天然有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。孩子的大脑比现在的 ChatGPT 大模型还厉害,有了生活数据,他们能自己加工出结果。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的大脑大模型做微调。 朋友:从来没这么想过……你这么一说,我的焦虑少了很多…… 人类大脑大模型,至少在现阶段,比最厉害的超级 AI 大模型还厉害。目前出现的 AI 大模型,还到不了通用大模型的地步,目前只是语言处理做到了优异的程度,但是在机器视觉、多功能模块协同、抽象概念理解和推理、自主动机和反馈调节等方面,与人类的距离还很远。AI 还是无法分辨什么是真实世界的常识,常有知识幻觉。前一段时间还有 AI 大咖讲过,训练机器视觉模型需要的数据量,是训练语言模型的很多倍,要困难得多。 而对人类婴儿来讲,这些能力都是先天具备的。3 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基本的物理逻辑推理能力。婴儿的意图识别能力是细胞层面的,只要眼睛觉察到另外一张面孔眼角肌肉的轻微动作,就能感知对方的意图,以至于不会说话的 1 岁孩子就具备了充分的“见人下菜碟”的能力。婴儿也具备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,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。 那么儿童大脑大模型的程序工程师是谁呢?是大自然。人类大脑经过了千百万年大自然数据的训练,数据量比现在最厉害的超级 AI 大得多。虽然演化缓慢,但是演化机制带来的算法优化,一点都不弱于当今最顶尖的科学家编制的算法。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,其大脑中的基本处理算法都是具备的。一个数据进来,神经元细胞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原则是“出厂即带”的。语言算法天然配置在大脑里,只要后天的数据输入,就能自行学会母语。后天教育,其实是学习“本地数据”,例如民族语言、家庭信息、父母风格、环境规则、时代知识等等。换言之,家庭教育是让孩子的大模型“本地化”。 因此,对 AI 的理解,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。当你用 ChatGPT 大模型训练一个自己的 AI 助手时,是 OpenAI 的工程师贡献大,还是你的贡献大?你肯定知道, OpenAI 的工程师做了 90%,你的微调最多只占 10%。 我们的教育也是。孩子 90% 的能力是出厂大模型自带的。我们固然需要教育,需要让孩子学习后天的数据,但我们不需要贪功,也不能贪功。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势而为,让孩子的先天大模型发挥最大的作用。 也许有人会问:不是说基因和后天教育的作用,差不多是一半一半吗?怎么被你说得好像基因的作用占比 90%,后天教育的作用只占 10% 似的?在解释人和人的差异性来源时,先天和后天因素分别能起一半作用,例如你的个人 AI 助理和我的个人 AI 助理,其中的差异一半是由于我们选择的大模型不同,一半是因为我们的个人数据不同。但这不能抹杀大模型本身 90%的基础作用。我们在大自然面前,还是谦卑一些为好。 既然大脑大模型如此强大,家庭教育是不是基本没有用?这个问题涉及学习的本质。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呢?最重要的方式不是“记忆—输出”,而是“观察—尝试—反馈—修正”。孩子的大脑算法,有很多是“出厂设置”,抽到什么水平的大模型,就像开盲盒。但是家庭环境还是很重要的,因为家庭提供了孩子大模型调试的反馈。 孩子通过在家庭中的观察、尝试、反馈,迭代自己的先天模型。孩子并不是直接理解父母说的话、讲的道理,而是通过生活观察,反馈总结。如果父母说“你应该学会控制情绪,你不应该这么乱发脾气”,然而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常常情绪失控,靠发火威吓来达到目的,那么孩子观察到的数据点是:发脾气 = 有效控制。他学到的道理是:第一,要努力避免父母发火第二,强权和发脾气能制服他人。孩子对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会形成他的数据点。孩子的大脑大模型提供了处理数据的方法,但是数据本身会决定孩子最终学到的东西。通俗地说, 家庭教育的作用,就是让孩子通过真实数据确认自己大脑模型的计算是否准确。 父母不是孩子的工程师,父母是孩子的数据点。我们做好自己,孩子自然会计算出要怎么生活。 02 孩子应该学什么,怎么学? 孩子应该学什么?很多人最初的答案是情感和艺术,后来觉得还是要好好学编程。最后有些人悲观地认为,AI 取代普通白领工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,只有蓝领还有需求。我在七年前写过这个话题,收录在《人之彼岸》一书中。我当初列了一些AI 时代必备的能力,至今看来依然有效。不过,最近我倒是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想法。 我的转变主要来源于对孩子的观察。我女儿在五六岁的时候,曾经跟自己的手表聊一个多小时,最后觉得无聊了,说“AI 太傻了”。我儿子在 4 岁的时候就喜欢跟家里的 AI 健身镜聊天,一会儿说“给我打开某某游戏”,一会儿又说“给我唱首歌”。如果放在我们的童年,能和镜子说话是属于白雪公主的魔法,但在现在的孩子看来,这就是最普通的应用。 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·亚当斯说过:“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,都是稀松平常的,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。”我们之所以对 AI 技术反应强烈,要么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个人事业的高峰期,想要抓住这波变革大赚一把,因此大肆吹嘘其伟大之处;要么是因为我们已经老了,对跟上奇幻变革的技术没有信心,就一直在说这波技术会让人类毁灭。但对于孩子来说不是这样的。让我们惊呼的 AGI(通用人工智能)技术,他们只觉得天然如此。 孩子们生下来就生存在他们所处时代的技术之上。他们打开电子产品就会使用,而不会惊叹智能手机颠覆世界。他们接触 AI 大模型,也不会说什么“机器人要取代人类了”,而只会跟 AI 聊一会儿,然后就一如往常地做自己的事情了。对孩子们而言,AI 就是这么平凡。 AI 来了,孩子们要怎么武装自己来面对时代发展呢?对父母而言,答案很简单:让孩子具备和 AI 共舞的能力,然后就让孩子们走自己的路吧。我们并不知道 AI 技术在 20 年后会发展成什么样,是因为我们已经是上一代人。20 年后 AI 科技的发展趋势不是由我们说了算,而是由现在的孩子们说了算。等他们长大进了科技公司,或者创办了新的科技公司,他们想把技术发展成什么样,技术就会发展成什么样。或者说,不是父母的预测决定了孩子的未来,而是孩子们未来的行为决定了父母的晚年。 我曾经也是一个对所有新科技激动不已、对预测未来激动不已的人,但自从我旁观了女儿无聊地和手表聊天、儿子习以为常地和镜子聊天,而他们却对 AI 毫不惊讶,我就意识到:未来不属于大惊小怪的我们,而属于长大后能娴熟运用这些技术,甚至觉得它们稀松平常的孩子们。他们能站在技术的潮头,创造更新的事物。 每一代人都站在技术的前沿。就像 1990 年代第一次拿到电脑、连上网络的我们。我们不需要父母的指点,甚至会主动屏蔽父母的指点。AI 来了,要怎么做教育?太简单了,让孩子用就好了。 那么我们成年人可以做些什么呢? 第一要谦卑。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的教育决定了孩子的命运。实际上,孩子头脑中自带的大模型,以及他们在属于他们的时代熟练掌握新鲜事物的能力,二者加起来才是他们未来的走向。 第二要搭桥铺路。哪怕是在 1990 年代或 2000 年代,也只有少数人有机会使用电脑并联网。其实不完全是家庭条件限制,当时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也没有多贵。而只是那个时候,全国很多家庭还没有听说过这些新鲜事物。今天,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左右未来的发展,但我们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前沿科技。没有多难,也没有多贵。 第三要给孩子积极支持。孩子在技术前沿时代的成长,主要是他们自己观察生活、探索反馈得到的结果。但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是毫无作为,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反馈,鼓励他们,增强他们掌握新技术、借助新技术做出杰出成就的信心。 有人预测,借助目前的 AI 技术,未来可能会出现“一个CEO+100 个 AI 员工”的公司,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借助 AI 补足自己的短板,做自己想做的事业。这种情况下,孩子们能把握的机会远比我们想象的多,问题只在于他们有没有勇气去探索和尝试。未来的工具无限丰富,有勇气闯荡的人可以得到所有技术的支持。 而他们的勇气,取决于我们。这才是家庭教育在 AI 时代的要义。